新闻中心

业内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内动态

智慧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连续3年入选优秀名单——优秀实验室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7-20  浏览量:778
记者 尹琨
2020-07-09 09:32:3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7月9日 
 

   国家新闻出版署日前公布《2019年度新闻出版业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共有13家实验室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梳理近3年优秀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名单发现,共有5家实验室连续入选。5家之中,只有一家实验室由出版单位担任牵头单位,即由地质出版社有限公司牵头的智慧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为此,记者采访了该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请他们解密优秀实验室是如何“炼”成的,又如何解决行业发展之困。

  智慧型知识服务拓展出版边界

  智慧型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是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全国首批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之一,方向定位于跨领域综合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党委书记,地质出版社董事长顾晓华担任。他从“智慧型”与“知识服务”两个方面阐释实验室如何为出版业转型发展赋能。

  “智慧型”主观上是充分挖掘专家智慧,从智库、外脑、智囊团、思想库的角度,解决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所遇到的问题;客观上是积极发挥智能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赋能作用,服务于转型升级。“知识服务”则包含三层内涵,分别是信息服务、知识产品、知识解决方案。

  在智慧型知识服务的定位下,实验室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专家智慧与知识服务的关联聚合,积极转化相关科研成果。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参与合作的菊花知识服务示范平台,通过对菊花领域知识的挖掘、深加工后形成相关知识库,实现面向产业服务,拓展了出版的边界。

  “出版单位从传统出版走向知识服务提供商,是出版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杨海平对此表示,知识服务与人工智能、专家智慧共同构成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翼,通过人机协同,提供智能增值服务。

  起草标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

  “一流企业做标准”,这样的转型思路正与“多板块转型发展”“传媒研究院的头部效应”一起贯穿于地质社的实际工作之中。“战略引领,久久为功。实验室的成立与发展也成为落实这些战略部署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大地出版社执行总经理、实验室执行主任张新新说。

  依托实验室,地质社担任起草组组长单位,主持起草了《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关联通用规则》《新闻出版 知识服务 知识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指南》两项国家标准,并已于2019年12月31日发布。地质社还主持起草了《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数字出版业务流程与管理规范》两项行业标准,以及30余项企业标准、团体标准。近日,实验室又获批《出版物VR技术应用要求》这项行业标准。

  标准出台,解决哪些问题?以《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标准为例,顾晓华表示,AR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应用亟须标准化。

  其一,规范AR出版物质量、完善出版流程,提升AR出版物的用户体验和社会评价;其二,明确AR技术参数与技术应用方法,防止因技术问题导致的不合格产品出现;其三,帮助主管部门规范管理,确保出版市场按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品供给。

  为确保标准涵盖全面、内容科学,《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自2016年启动企业标准到2019年实施,3年间,起草组始终坚持集思广益。2018年9月至11月,该标准面向全国征求意见,3个月共收到18份反馈意见,其中11个单位(专家)表示无意见;7个单位(专家)提出45条意见,其中41条被采纳。起草组根据意见修改标准,形成最终送审稿。目前,该项行业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AR图书出版,被多家新闻出版企业实践应用。

  产学研一体加速人才培养

  实验室由地质社作为牵头单位,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采取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保持人才资源处于“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

  作为牵头单位,地质社统筹实验室的基础运营工作,为3家共建单位提供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并负责5G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新闻出版智库运行机制研究等科研课题及相关标准的制定。3家共建单位积极配合地质社,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为实验室源源不断地提供优秀人才。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验室一方面注重内部培养,不断提升高端人才的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2019年,杨海平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新新获评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和引进新闻出版、人工智能、影视IP、区块链技术、5G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聘为专家顾问或特约研究员,填补实验室科研短板。2019年聘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徐丽芳担任研究员,专攻国际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

  关注前沿技术破解行业痛点

  谈及行业转型发展现状,顾晓华分析认为,传统出版单位深耕内容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全媒体融合知识服务产品矩阵,打造了知识服务品牌,但目前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传统出版单位在技术应用方面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专业骨干人才缺乏,传统出版编辑对于数字出版的产品规划能力不足。三是数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数字出版流程控制下的审核制度。

  “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自我造血机制缺位。”顾晓华进一步表示,出版机构能够通过扎扎实实的产品研发、技术应用、市场营销,将自身研发的产品体系推向市场、推向用户,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推动出版转型、融合发展,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目前还比较薄弱,这既是实验室长期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是行业焦点和痛点所在。

  立足行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实验室今后将继续坚持以“知识化、IP化、平台化、产业化”的“四化”战略为指导,以推动出版集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知识服务转型为最终目标,以“科研领先、创新驱动、标准带动、研产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路径为发展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比如在人工智能方面,实验室将进一步研发人工智能对新闻出版产业链流程的内部作用和改造,同时研究人工智能配合新闻出版业对外提供精准化、智能化、多样化智能产品服务,探索AR智能建模、智能知识服务、智能教育助理与智能教育机器人等未来新闻出版的智能化新形态。